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

[創作] 禾斗

  有人問,昔不科科也,何今科科也哉?

曰:吾非好科科,吾不得已也。

科科之由來可謂之淵源久遠,打從三國時期,孔明以盧中一計獻給劉備時便說:

   「只要劉皇叔能佔據蜀中,便可以坐山觀虎鬥,進可攻退可守,

一旦他們科科時,科科。」



劉備一聽驚為天人,問道:「敢問也為科科是也?」

孔明笑笑,喝了口茶說:「科科,天機不可洩露。」

一代明君劉備深有識人之明,當下便請諸科孔明當劉營的軍師。

    這也是科科此詞第一次出現於歷史中。



後來赤壁之戰前,孔明亦曾到吳國去當說客,以說服聯軍抗曹。

孔明舌戰群儒之事,想來各位也都是知道的。總共十六位吳國名士,

連番上陣欲辯倒孔明,孔明卻只回了一十五個科科,每次的掤、捋、擠、

按,採、肘、靠,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、中、凝、發皆有不同,一共十五

有十五化二二五種變化。

之所以只用了十五個,是因為最後一名辯客功力不足,

硬是聽完這十五次科科後吐血三升而退場。從此科科便名聲遠播,

在日後的魏晉上九品世家中流傳。



話說孔明科完了十六名士,深知小嘍嘍打完,魔王才會出來。果不其然的,

吳國第一智將兼型男的周瑜出現,並邀孔明住下來。

在草船借箭等事件過後,兩人在營中討論如何對付曹操的十萬水軍。

史書上記載,兩人手上同時寫了「火」一字。實不其然,想兩人在營中私下談話,

手中之字必是出營後才告知小弟。

事實是兩人出來之後,大笑:「伙哈哈哈,大事可成也!」兩旁的小弟兼

史官誤聽成「火」字而記。

雖有繆誤,但也相差不遠矣。因為當時兩人在手上寫的,其實正是一個「科」字。

拜科,禾斗也。禾為稻,當稻可量斗而收時正是秋穫,便當放火以燒田。

故先賢有曰:得一字而能安邦定國平天下,科也。



赤壁之戰後,三國鼎立之勢便成,後事眾所皆知,恕不再提。

但在人民深處的記憶裡,科科將一直流傳,不因歷史而煙滅。無盡的歷史借鏡,

正是一句句的科科所磨成。但後人往往看不清,讓歷史一再的重演。

三國之後,各個朝代皆有賢人奸臣,而究其因,還是一科字是也。賢人為求

眾人有科科之權,奸臣為求個人之科科獨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提供意見